Consultant blog
顧問觀點部落格
為配合全球2050淨零排放目標,臺灣積極推動工程節能減碳政策,從建材選用、施工管理到全生命週期碳排監控,全面提升公共工程的永續性與能源效率。公部門作為政策推動者,不僅能強化治理效能,更具引領產業轉型的關鍵角色。
2/5/2025 WSP觀點/水管理新時代 : 從流域治理到社會共擔的永續策略流域綜合治理強調從源頭到出海口的整體規劃,整合水土保持與都市出流管制,以因應氣候變遷與都市化帶來的水患挑戰。企業與政府合作推動綠色基礎建設與永續水管理,不僅強化防洪效能,亦提升企業競爭力與社會責任形象。
11/4/2025 WSP觀點/政府機關如何進行工程碳管理?淺談PAS 2080運用及實施PAS 2080 是全球首套針對建築與基礎建設碳管理的國際標準,專注於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控制,包括設計、施工、營運至拆除各階段。該標準旨在幫助基礎設施降低碳排與建造成本,推動整體營建業邁向淨零碳排目標。它強調價值鏈全體成員需共同合作、共享責任,打破傳統由業主單方面主導的模式
28/3/2025
WSP觀點/企業與公部門必讀!氣候變遷時代的自然解方與永續專案實踐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日益嚴峻,世界各國逐步將「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納入政策規劃中,期望藉此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儘管全球已有多個成功案例,臺灣面對極端氣候與生態脆弱的問題,如何有效實踐自然解方仍是一大挑戰。本文將探討如何在臺灣推動自然解方,並分析其在增強生態韌性、改善社會公平與促進經濟可持續性方面的潛力。
13/3/2025
WSP Future Ready/資通訊成長下的交通系統規劃近年來,隨著私有運具數量成長及交通需求變遷,傳統交通管理方式正面臨嚴峻挑戰。例如,過去依賴固定號誌時序與人工監測的方式,已難以即時應對龐大的交通流量;傳統公共運輸排班調度,則導致尖峰時段車輛超載、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而停車管理方面,因駕駛人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尋找車位,往往因此加劇道路壅塞。這些問題顯示,傳統交通管理系統已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的需求。
26/2/2025
WSP Future Ready/環境監測數據如何協助人類因應未來在Future Ready的框架下,環境監測不僅是數據收集的過程,更是創新、降低風險、提升適應力與促進永續發展的關鍵。透過科技創新,我們能夠精準預測環境變化;透過風險管理,我們能降低生態衝擊;透過敏捷調適,我們能快速回應挑戰;透過永續發展,我們能確保未來世代的資源與機會。
全球大型且複雜的工程專案中,業主工程師(Owner’s Engineer, OE)常以獨立第三方代表被聘用,負責領導、監督和管理設計及施工等團隊的工作,以確保專案滿足客戶需求。本文延伸WSP觀點《未來即現在:以未來的思維做今日的設計-WSP的Future Ready計畫內涵》,以離岸風電專案為例,闡述WSP如何在OE服務中展現Future Ready的思維。
7/11/2024
WSP觀點/PAS 2060到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的過渡與變革在之前的文章「WSP觀點/老闆要的碳中和,我該從何下手?」中,已經探討過碳中和的相關議題。當時碳中和標準仍以PAS 2060為主,係由英國標準協會 (BSI)於2010年4月發布,為第一個碳中和參考標準。然而,國際標準組織在2023年11月推出ISO 14068-1:2023版碳中和標準,PAS 2060則將在ISO 14068發布24個月後撤銷,也表示碳中和的標準已發展為正式的國際性標準。
17/10/2024
WSP觀點/花了錢就解決問題了嗎?碳權採購須注意事項世界各國已開始將環保目標從單純的減碳轉為淨零,除了減少排放,也增加碳的吸收。增加碳吸收的方法為技術固碳(即碳捕捉技術)與生態固態(即碳匯)。碳匯(carbon sink)為碳吸儲庫,可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量依序為森林、海洋、土壤。其中,又以森林碳匯最受企業青睞,且京都議定書1驅使各國開始留意森林碳匯的概念,並將其「碳權化」。
4/10/2024
WSP觀點/碳費即將於2025年開徵 排碳大戶該如何因應?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加深,環境部即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碳費,估計約有近500家排碳大戶將受到衝擊,這些排碳大戶有哪些?此項政策會對排碳大戶產生哪些影響?有什麼樣的方式來因應?又會衍生什麼樣的外溢效應?
|
作者寫一些關於自己的事。不必花俏,簡單描述即可。 封存檔
五月 2025
類別 |
威煦軟體開發有限公司
Wish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台北總公司. T : 02-27271685 / 070-1018-0999 Email : [email protected] 110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508號5樓之2 ウィッシングソフト株式会社 (東京支社) 〒150-0002 東京都渋谷区渋谷1-11-1 COI 西青山ビル3F T:+886-2-2727-1685 / +886-070-1018-0999 Mail:[email protected] |
29/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