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ultant blog
顧問觀點部落格
提到氣候變遷,你會想到什麼?水災?乾旱?海平面上升?冰層融化?但追溯到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石化燃料,釋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氣候異常。 早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即針對溫室氣體進行大規模的跨國商議,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始終未獲得顯著的執行成效,直至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定》,正式取代《京都議定書》,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條文內容包含:
《巴黎協定》及《京都議定書》差異比較表 資料來源:WSP公司製作 減碳的路上,金融機構不缺席基於前述協定,對於金融產業而言,除了聯合國發布的「責任銀行原則(PRB)」、「責任投資原則(PRI)」外,臺灣政府機關亦積極推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綠色金融2.0」等政策,無非是希望透過金融產業的影響力,驅使臺灣企業落實永續發展及溫室氣體減量,提升氣候風險因應能力,並透過投資單位推動各項活動或規範,提出永續相關指數供投資人作為投資參考依據。 台灣投資單位推動各項活動歷程表 資料來源:江惠櫻,WSP公司重製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由450多家總資產高達130兆美元的金融機構,成立「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GFANZ)」,該聯盟承諾書中強調,聯盟成員在計算減碳績效時,自身範疇三之碳排量應包括其客戶碳排量之範疇一、二與三,換言之,未來企業未積極將永續發展、溫室氣體減量等永續策略植入企業DNA中,將無法獲得優惠融資利率,甚至是各項金融貸款及投資。 是危機,也是轉機隨著知名企業紛紛響應減碳趨勢,臺灣產業做為國際供應鏈的一環,更應該嚴陣以待,2020年7月21日蘋果(Apple)宣布2030年將達成碳中和目標,並承諾所有業務範圍都將實現碳中和,其中包含所有供應鏈及產品生命週期都將達成淨零碳排,意味著未來蘋果僅會與減碳執行成效優異的廠商合作,而這場碳中和、淨零排放的比賽,參賽者不僅僅只有蘋果一人,包含微軟、亞馬遜、三星等大型企業,因此這場戰役對全球企業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減碳做得好,小蝦米也能變成大鯨魚,反之,若將減碳置身事外,原本的大鯨魚,也可能在這波浪潮下擱淺,被市場汰除。 各大企業減碳目標綜整表 資料來源:CTWANT,WSP公司重製 |
作者寫一些關於自己的事。不必花俏,簡單描述即可。 封存檔
January 2025
類別 |
威煦軟體開發有限公司
Wish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台北總公司. T : 02-27271685 / 070-1018-0999 Email : [email protected] 110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508號5樓之2 ウィッシングソフト株式会社 (東京支社) 〒150-0002 東京都渋谷区渋谷1-11-1 COI 西青山ビル3F T:+886-2-2727-1685 / +886-070-1018-0999 Mail:[email protected] |
24/10/2022